Irene's 食旅.時旅

【澳門新馬路】文化薈萃之處.崗頂前地

【澳門新馬路】文化薈萃之處.崗頂前地 @Irene's 食旅.時旅


崗頂前地是澳門崗頂(古稱磨盤山)的一個廣場,座落於澳門半島南部風順堂區,
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,
逛完民政總署後,從旁邊一斜坡(東方斜巷)一直上去即可抵達。

崗頂前地面積雖然不大,卻擁有五大文化遺產建築,
包含聖若瑟修院大樓聖堂崗頂劇院(伯多祿五世劇院)、何東圖書館聖奧斯定教堂
2005年均一同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。

豐富的人文與宗教景觀,可謂為文化宗教薈萃之地。

與議事亭前地相同,崗頂前地也舖有波浪形圖案的葡萄牙風格碎石,矗立在上的涼椅、小食亭,
增添了整個廣場前地的歐陸氣息。

 

當天還遇到一新人來此拍攝婚紗,如此藝術與文化氣息融合之處,拍攝出來的品質一定很棒。

從前地伸延出去的道路可通向議事亭前地(東方斜巷)、福隆新街、龍嵩街、紅窗門街與天通街,
四通八達的區域,交通也挺便利的,只是這些街道比較狹隘,人車爭道須注意。

首先鵝黃色歐式建築的何東圖書館最吸睛,實難想像如此漂亮的場所居然是圖書館,
樓高三層,集歷史、文化、書香、建築於一身,
拱廊、花圃、歐式風韻,是為最漂亮的園林式圖書館。

何東圖書館於1958年正式對外開放,初期只開放一樓藏書樓部分,
到1989年何東圖書館重修後,地下為中文書庫和報刊室;
二樓為古籍藏書樓、澳門資料室及辦公室;
三樓為展覽廳和視聽室。

直到2005年,何東圖書館主樓後花園側建了一座新大樓,成為全澳門最大的公共圖書館。

不少遊客會來此取景拍照,當天還有其他行程,故只有在門口一照,下回再來仔細尋訪。

透過花型的鐵杆中望入,別具風情。

鄰近何東圖書館旁,亮綠色的建築與黃色的何東圖書館互相搶戲,這就是聖若瑟修院
大門緊閉的修道院,並不對外開放,開放的只有聖若瑟修院聖堂




 



與修院毗連的聖若瑟修院聖堂,興建於1746年,1758年落成,
規模僅次於耶穌會士興建的聖保祿教堂(現大三巴牌坊遺址前身),
當地人習慣稱它為「三巴仔」。

聖堂至1953年再被修葺,形成今日規模,具有巴洛克建築風格,不過當下不知此景點,故無造訪。

聖奧斯定教堂(俗稱龍嵩廟、龍鬚廟、崗頂聖堂),位於澳門崗頂前地的教堂,
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。

環境優美吸引剛剛那對新人來此拍攝婚紗。

據創建此教堂的曼里蓋所載,西班牙的奧斯定會之修士在崗頂興建了會院及恩寵之母小堂。
初建時,由於以棕櫚樹葉作頂,風吹時看似龍鬚飄飄,故被稱為龍鬚廟,後被改成龍嵩廟。
1589年教堂轉屬葡萄牙教士後,1591年便在現址興建一座供奉聖母的教堂。
1872年,教堂的主堂和聖器室坍塌,於是教堂在1875年進行重修,遺留至今。

大致逛完崗頂前地後,在最後轉角處,就是崗頂劇院的所在,
崗頂劇院是通稱,(又為伯多祿五世劇院,或稱馬蛟戲院、崗頂波樓),
是中國首所西式劇院。

崗頂劇院是澳門唯一的歐式劇院建築物,屬新古典主義風格,主體以綠色為主,佐以墨綠色門窗為輔;
昔日為澳門葡萄牙人的大會堂和土生葡人聚會之地。

除劇場外,建築內還設有舞廳、閱書樓和桌球室等,所以出現有崗頂波樓之稱,
崗頂劇院已曾經多次維修,亦曾因白蟻蛀蝕問題而關閉近20年,
1993年和2001年進行維修,現主體建築基本仍保存完整。

劇院正立面為一面寬15.7米的羅馬圓拱式門廊,門廊頂端以三角形山花收結,
其下則是由四組愛奧尼柱式倚柱組成的三個券洞,
八條倚柱均長約6米,山花及柱子上裝飾簡單。

至於其側立面的牆上,連續開滿九個寬2.45 米的羅馬圓拱式落地大窗,加強屋面水平感和表現渾厚的氣度。

這次到崗頂前地,由於建築群實在太密集,時間又有限,所以大部分只欣賞了門面,
並無進入探訪,針對有興趣的部分,打算二訪再來細細品味。 

 

 

按讚加入粉絲團

延伸閱讀

GA瀏覽人氣:215
Click
Exit mobile version